轻易将阵地拿下。

而周文的这种战术,其实就是把各个军事单位的主力都作为了预备队,即使一线阵地被突破,我手上还有大量的机动兵力可用,退可守,进可攻。整体上来说,虽然我方作为防御方还是处于被动,但是在局部上却是多了很多种选择。

这种战术就比以前呆板的蹲在战壕里一味死守要灵活得多,而且在战斗的初期还能保存住大半的实力,不至于被日军一顿重炮轰击就炸没了大半。

关键是,火力的前重后轻配置才是这种战术的最精髓之处。

纵观目前各国的军队,基本都是枪随人走。

就拿最基本的步兵支援火力轻机枪为例,配置给你单位的轻机枪,都是随着你单位行动。你上战场,你单位所属的机枪自然也就上战场,你蹲在二线,那么你单位的机枪自然也就在二线歇菜。

但是周文的战术却是人随枪走。

虽然你只是一个连在前方坚守阵地,但是全营的轻机枪却是全部配属到一线,而团所属的重机枪则是配属到一线和二线之间,师旅一级的火炮又布置到二线和三线之间。

这样的话,一个排的防御阵地上有一个连的火力,一个连防御的阵地却是有一个营的大部分火力,一个营的防御阵地,又有一个团的火力。以此类推,就会极大的弥补中国军队装备差的弱点,不但能够给进攻阵地的日军造成大量杀伤,还能有效降低我方人员的伤亡。

而且还有出其不意的作用。

你想想,日军对中国军队也是比较了解的,当然知道守军的火力配置情况。看到你只是一个排的兵力,如果是地方军阀部队,最多也就是1到2挺轻机枪,一个连,顶多也就是3到6挺机枪,只要我做好针对性的布置,我怕你作甚。

但是,等他们进攻之时,却是遭到了比臆想中多出几倍的火力打击,原本认为的那些射击死角突然又冒出几挺喷射火焰的机枪出来,必然就会造成日军更大的伤亡,而且还能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,提升我方的士气和信心,从而也有效的保住了阵地。

这种战术唯一的缺点,也就是自动武器的消耗会很大,毕竟部署在一线的那些机枪,必然是日军火炮和掷弹筒的重点打击对象,损耗是难免的。

但是,枪没了还可以造,还可以买

章节目录